童年像一条船,装满了糖果,装满了玩具,装满了欢笑,也装满了快乐。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 然而,靖江这一10岁男孩在这大好年华却饱受伤害,10岁的男孩,本该无忧无虑的享受属于他自己的童年,却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反而经常遍体鳞伤,咋回事呢? ( w% ?/ A5 f! d: T3 V2 d6 H
事件原委何某(女)外地人,多年前因婚嫁来到靖江。不曾想,三年前,何某与前夫刘某协议离婚,双方约定儿子小刘由刘某抚养,随后何某回到了老家工作。 可是,今年(2019年)6月,何某回靖江探望10岁的儿子,突然发现孩子身上有明显伤痕。 询问孩子才知道,孩子奶奶在去年夏天因车祸导致生活无法自理,不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刘某便将孩子交给后母孙某抚养,自己在外上班,平时很少回家。 然而,这却是小刘噩梦的开始,这期间孙某不仅未尽到应尽的抚养义务,还常常将小刘关在门外不让他回家吃饭,甚至经常对小刘拳打脚踢,让幼小的小刘身心饱受伤害。 亲生母亲决定争取抚养权在见到儿子遭受家庭暴力后,何某心痛不已,于是决定要回儿子的抚养权。 但何某一个外地人,在靖江人生地不熟,不知该如何维权一时犯了难,万般无奈之下,何某向靖江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市法律援助中心在了解情况后,当即受理,并指派江苏众乐律师事务所孙律师承办此案。
5 p) @3 I: l% q律师建议在了解事情的情况后,孙律师考虑到孩子的成长需要,认为调解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于是通过多次走访、沟通,并从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以及虐待未成年人的法律后果等方面对小刘的父亲和继母进行法治教育,让孩子的父亲和继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愿意协商解决孩子的抚养权问题。 随后孙律师在调解过程中还发现小刘的生活习惯更愿意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并劝说何某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尽量与孩子的父亲达成和解。 双方和解,事情圆满解决
1 Q" `7 s3 }( i$ ~* G6 Q经过律师不懈努力,与何某和刘某多次沟通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由小刘的奶奶和母亲何某共同生活,共同抚养、照顾小刘,而刘某则必须尽到做父亲的义务,对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事情至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而近日,何某特意带着锦旗来到市法律援助中心表示感激之情。 此事虽然最终皆大欢喜,圆满解决,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中,孩子被家暴之事,可能每时每刻都有在发生,你很难想象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可能遭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暴力,而有些成年人可能还不以为然!更多的对未成年人家暴行为发生在日常,它可能像一条网络提问那样平常:“小孩不听话,被打的背部出现瘀血有点肿,请问擦什么药好?”成年人对孩子施加的肢体暴力和言语暴力往往被视为“家务事”,他们既没有意识到这是虐童。 打孩子的理由有很多种,但没有一种是正确的
/ A* H7 ]. R" r- f, A' `5 P1 f“你是我生的,打你还不行了”和“不打不成才”这样的观念牢牢生长在一些国人心中,成为未成年人遭受家暴的主要诱因之一。 对孩子的暴力管教肆无忌惮。发现10岁孙子偷吃了床下的巧克力;怀疑12岁的女儿偷了别家孩子的钱;生气刚刚团聚的三岁儿子不常唤“妈妈”等等。这些看似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小事,都成了孩子们被打死或严重伤害的理由。 未成年人遭受家暴的另一个更为主要的诱因在于,成年人会因家庭矛盾或生活压力拿孩子出气。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离婚后,离开孩子的一方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而留下的孩子很可能遭受一方原生父母的迁怒或者继父母的恶意。 那些打孩子的人总能找到理由打孩子,我们会淡化这些诱因。诱因很可能给听者造成误解,将施暴者的行为合理化,甚至归因在孩子身上。 打孩子的理由或许有很多种,但没有一种是合理的。
' ~% E O3 x6 g8 C$ ]( d
未成年人遭遇家暴会带来什么?
+ R; q, J& _, q5 d. S" s3 c那些曾遭受家暴、但看上去身体健康的孩子们,会有怎样的变化? 遭受过家庭虐待的儿童,很可能失去了建立安全信任关系的能力,其中又以依恋关系受到最大损害,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人际关系建立。 另一方面,孩子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只爱她的学习。而平时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会自称是“备胎”,感觉自己不够好也不值得被爱,在这里面有可能会自我攻击。 此外,持续的虐待会使受害者的大脑发生变化,更加内向,忘性更大,更容易陷入负面思维,看不到境遇改善的可能。 在2018年12月那个引发热议的虐童视频中,深圳西乡的一对父母多次暴打女儿,掌掴、用扫帚抽打,或推倒在地用脚踹。女儿既不还手也不逃走,每次被打后,仍安静地回到座位坐下。据邻居描述,女孩性格内向,很少说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遭受过父母虐待的未成年人,将常年被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及一系列生理不适症状所困扰,儿童受到虐待的年龄越小,成年后表现出来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越显著。 其次家庭暴力具有代际传递的特性,即遭受或者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可能会在日后的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中亦使用暴力。
2 x$ x) |0 M2 v+ K2 _3 G: s9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