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去菜场买菜,最怕遇上啥? 当然是缺斤少两啦!
现在呀,摊贩们就算不少秤,也有多收钱的伎俩。那就是使用电子秤时,在输入的单价上动手脚,使用“缩位计价”的方法,悄悄占了消费者的便宜。 哦?这倒是第一次听说,你再给我细讲讲呗。
下面就随着靖江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一起走进渔婆农贸批发市场,现场试验,揭秘电子秤“缩位计价”的猫腻吧。
市场走访 “缩位计价”现象普遍
日前,靖江市市场监管局孤山分局执法人员对辖区菜场、水果店进行暗访时发现,不少摊贩输入的单价都会比实际价格缩小10倍,甚至100倍。执法人员在渔婆农贸市场购买蔬菜时,摊主告知的价格是每公斤3元,但摊主实际输入后显示的却是单价每公斤0.30元。在路边的一家水果店,18元每公斤的苹果,但店主输入后显示的却是每公斤1.80元。执法人员暗访了一圈发现,数十家摊主的电子秤上计价方式全部缩位,好的只减1位,差的则减少两位,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实际上,这是商家另一种“缺斤少两”的花样,即“缩位计价法”,明明单价3元,商家不会输入单价“3.00”元,而是输入“0.30”或“0.03”元,这种输入法影响的计价结果差额较大,消费者为此要花更多冤枉钱。
试验揭秘 计价被“移位”金额见差异
今天上午,市市场监管局孤山分局执法人员和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来到渔婆农贸菜场做了一项试验。

在一家水产摊位前,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工作人员首先用标准砝码检测了电子秤的准确性,结果显示电子秤基本准确。随后,市场监管局孤山分局执法人员随机挑选了一条鱼进行称重计费,摊主称该条鱼每公斤70元。当工作人员在电子称价格栏里输入单价为0.07时,价格项数据显示为0.05,那么这时需付50元;当输入单价0.70时,价格项数据显示为0.45,需付45元;输入单价7.00时,价格项数据显示为4.45,需付44.5元;而当输入价格为70.00时,价格项数据显示为44.45元。不同的价格输入方法,使一条鱼的价格最多竟相差5.55元。 随后,执法人员又来一家蔬菜销售摊前,随机对一捆苋菜进行称重计价发现,1斤重的苋菜用不同的价格输入法进行称重计价,价格最大也相差0.4元。实验证明,价格差距大不大关键就看计价“缩水”几位。 我局执法人员介绍,电子秤上有重量、单价和金额液晶显示区,重量一般以“千克”为单位,单价一般为“元/千克”,不少电子秤的价格显示区只能显示小数点后面两位数字,当计算出的金额小数点后超过2位时,第3位数字就会采用“逢一进十”的原则进位。商家利用电子秤“逢一进十”的进位程序,采用“移位法”输入单价,“逢角进元”的话差额甚至会高达数元。 消费提醒 商品称重时注意输入价在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遇到一位正在购买蔬菜的市民并及时提醒,该市民观察了好久才反应过来。她表示“一般买菜的时候都是注意秤准不准,哪会在意单价输入会有问题呢?,虽然每次相差一两角钱是不多,但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呢”。 电子秤缩位计价是不规范使用电子秤的行为,单价输入的误差会造成总价的误差,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商品单价越高或是缩位越多,总价的误差就会越大。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注意商贩输入的单价是否与实际价格相符。消费者在买东西称重付账时,如果发现有缩位计价的情况,可要求经营者规范输入单价后再称重,如果商家拒不改正,消费者可终止消费。
来源:靖江市场监管
|